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第3期文章摘要

赋能与重塑:数字空间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机制

刘先春,孙志程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00)

摘要:数字空间是数字技术在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的虚实共生空间,其互动性、融合性、扩展性、共生性等特质与社会关系的去中心性、目标的可及性、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动态演进性等运行机理,改变了乡村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与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构了依托信息技术推动发展的新型发展格局。数字空间是一把双刃剑,在动力、资源、组织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会由于信息资源的非均衡扩散、数字身份的符号化、部分主体参与能力的弱表现性等局限,难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多元动力系统、构建乡村社会文明秩序、促进乡村治理转型。理念、技术、政策是影响数字空间应用开发的核心要素,要深入实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树立以农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建立均衡、包容、共享的数字空间;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率及农民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在数字空间的渗透率;优化政策体系,为数字空间发展构建良性运行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数字空间与乡村振兴的适洽性,更好实现数字空间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

关键词:数字空间;乡村振兴;数字赋能;乡村重塑

梯度嵌入与数字反哺:数字乡村建设中新农人的数字转化逻辑

马超峰1,薛美琴2

(1.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南京210037; 2.南京理工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南京210094)

摘要: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数字乡村建设的讨论往往突出自上而下的数字构建,常常忽视自下而上的数字转化,因而也就难以解释“脱嵌与嵌入共存,赋能与祛能相生”的建设悖论。以数字新农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乡村建设的后半篇文章,理解数字转化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从流量竞争到公益反哺,数字嵌入乡村的程度不断加深并呈现梯度特征。数字在文化编码与行动反哺的推动下,逐步从“作为流量的数字”向“作为文化的数字”“作为发展的数字”“作为公益的数字”转化。数字的不断转化,使作为政策的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向下扎根,从而实现数字对乡村的反哺。

关键词:数字乡村;新农人;乡村振兴;梯度回嵌;数字反哺

数字之利与数字之弊:短视频对农村居民的影响

朱秋博1,2,张萌1,白军飞1*

(1.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基地/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摘要:以理性成瘾理论为根基,基于全国五省市农村地区的一手调研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了短视频对农村居民时间分配和身体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短视频是一把“双刃剑”,短视频通过为农村居民提供有益信息促进了其非农劳动时间的增加,带来了数字红利;同时,短视频长时间的静态使用行为增加了农村居民患超重、肥胖的风险,危害其身体健康。短视频的“红利”作用仅体现在日均用时0.5小时以内的群体中,而对沉迷于短视频的农村居民来说,短视频带来了对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尤其对日均用时多于2小时农村居民的生产劳动(农业、非农劳动时间)和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双重危害,且短视频对年轻女性居民的健康尤为不利。应高度警惕短视频的危害,避免其发展成为“数字鸦片”,可探索按照短视频内容进行分类、分级限制管理,以保留其优势、规避其危害。

关键词:短视频;农村居民;时间分配;身体健康

党建引领为基础的互构式农业组织化研究

——张掖市柳新区党组织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案例分析

高 雪 莲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

摘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命题。运用社会互构论对张掖市柳新区党组织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案例进行了分析,通过以党建引领为基础的农业组织化实践,柳新区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的互构式“惠农共同体”,不仅打通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渠道,也促进了党建链与产业链的有机整合;从互构主体及其互构关系、互构过程及方式、互构域、互构效果等几个方面对案例进行了解析,探讨了柳新区各级党组织与小农户形成的“互构、共在、共生”状态,以期为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可能路径提供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社会互构论;党建引领;农业组织化;小农户;惠农共同体

嵌入式动员:党建引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

何慧丽,许珍珍*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实现农村社会有效治理,需要基层党组织将党建引领的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山东省S县刘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为案例,研究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嵌入式动员”机制,其特征是通过党组织建设、组织嵌入与组织动员三阶段实现基层自治。首先,基层党组织通过成员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愿景重塑,焕发组织活力;其次,基层党组织运用身份嵌入、知识嵌入、文化嵌入和制度嵌入四重嵌入的路径机制将党建融入地方社会,重塑党群关系;最后,通过党组织自身建设和组织嵌入之后的政治动员与社会动员,达成农村社会治理的综合实践,以取得良好的基层治理成效。

关键词:党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嵌入式动员;基层治理

政府、市场、农民“三位一体”乡村振兴机制探究

——基于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的案例剖析

韩旭东1,李德阳2,3,郑风田2

(1.清华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2.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3.北京大学 现代农业研究院,山东 潍坊2610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依靠完善的支持保障机制,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以市场力量作支撑,更重要的是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为此,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农民主体”三位一体的发展机制。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的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和多主体协同发展,打造了以农业生产与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新型产业。从其发展过程来看,政府政策支持撬动了村庄沉睡资源,促进资源化资产;市场力量下乡经营村庄资源促进经营市场化,带动了更多资本下乡;政府支持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激发了农民主体性,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收益均衡化,从而推动了农民生活富裕。进一步分析鲁家村的发展可以看出,政府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是村庄发展的根本遵循,发达的县域经济是资本下乡与人才回流的经济基础,而农民主体性的觉醒与发挥需要领导者的带动与引导。

关键词: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农民主体;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表达的递进式逻辑及其优化路径

张 剑 宇

(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1189)

摘要: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农民的主体性表达状况直接关乎乡村振兴的成败。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思想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基于系统性分析框架的研究发现:农民主体性表达基本遵循“自主性表达自觉性表达能动性表达创造性表达”的递进式逻辑,每个表达环节的表现分别在于明确主体地位、激发主体意识、施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受治理结构短板、价值认知局限、发展条件限制、社会环境障碍的共同影响,不少农民的主体性表达仍然在不同阶段处于不同程度的“被遮蔽”状态。通过明确主体边界、思想观念引导、完善要素供给、优化行动空间,真正实现“增权于农民、感化于农民、赋能于农民、服务于农民”,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农民主体性的表达,进而对乡村振兴产生主体性推动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主体性;递进式逻辑;农民参与

出众还是出局: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

——基于西安市特色小镇的多案例研究

段永彪1,杨青2

(1.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710049; 2.西北工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710072)

摘要: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大多基于个案进行分析,尚未系统揭示影响特色小镇发展的要素及其内在机制。以陕西省西安市首批创建的35个特色小镇中的8个典型案例为样本,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采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编码并构建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要素耦合与发展路径。结果发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至少需要两种以上的要素耦合,其中“产业丛”“文化源”是必备要素,“生态域”“创新力”“融合度”“基础项”是核心要素;因此必须聚焦特色和优势,加快推进一体化协同,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路径。此外,缺乏核心产业、特色不彰、急于求成、变形走样、缺乏管理和机制不活等问题制约着特色小镇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在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中寻求帮助,谋求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镇;要素耦合;发展路径;多案例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实践逻辑与产业发展路径反思

李 玉 霞

(武汉大学 社会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被视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现有研究主要强调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性,忽略了发展过程中实际主体互动,造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研究发现,乡村社会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权利空间,因受政府力量及资本力量的介入被重塑,造成旅游空间与乡村社会权利空间之间的结构性张力。从而导致农民的基础生产生活空间使用权、旅游经济分配权及公共资源享有权被资本主体吸纳,造成农民权利空间的挤压。而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实践,关键是要“目中有人”,保护农民的权利空间,应基于“平等”和“共享”的权利保障原则,探索出既能推动产业发展又能维护农民乡村权利的协调包容发展路径,从而促使产业发展有效契合乡村振兴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空间正义;产业振兴

资源匮乏型村庄产业现代化路径探索

李卓,董彦峰*

(清华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项目帮扶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实现从外源型发展向内源型发展转变,对农村产业现代化尤为重要。以山东省L市Y村为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研究资源匮乏型村庄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表明:Y村大樱桃产业发展路径是一种外源刺激下的内源式发展模式——政策补贴提供了村民种植大樱桃的外部激励,村“两委”对村民的组织动员奠定了内外结合的组织基础;先富种植者的示范带动和普通村民的跟风模仿相结合,将村民经由政策补贴获取小利的外部动力转向经由樱桃种植发家致富的内生动力,促进了樱桃种植规模的扩大;果农之间相互跟风、模仿、竞争,推动了樱桃产品的升级换代与果树种植的多元化经营。由此得出启示:资源匮乏型村庄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将村庄外部政策激励、市场需求与内部有限资源相结合,激发在村居民的内生动力,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与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资源匮乏型村庄;外源刺激;内源性发展;产业现代化;乡村振兴

从悬浮到下沉: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基于江西省三个试点县的案例分析

廖晓明1,2,顾宇娇1,李鲲3

(1.南昌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2.南昌大学 廉政研究中心,南昌330031;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

摘要:农村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扎根基层的重要场域,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江西省三个省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特点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覆盖率高,但大多处于“空置”状态;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紧缺,且多数处于“悬浮”状态;农村社会心理服务存在“水土不服”现象,并未“下沉”到农民生活中。主要受三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定位、功能以及嵌入形式与村民接受的吻合程度的影响。对此,结合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以及风俗习惯,从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平台建设、服务内容以及工作模式方面提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田野调查;优化路径

信息获取渠道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马千惠,郑少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利用775个蔬菜种植户的实证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分组回归法、HeckProbit模型以及双变量Probit模型,以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采纳情况表征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实证分析信息获取渠道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以及信任及其不同维度的调节效应,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组织渠道、人际渠道、现代媒介渠道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传统媒介渠道的影响不显著。(2)组织渠道、人际渠道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决策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现代媒介渠道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程度具有正向激励作用。(3)信任在人际渠道和现代媒介渠道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中均发挥调节作用,而对组织渠道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此外,信息信任和人际信任的调节效应存在差异。(4)人际渠道和现代媒介渠道分别对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采纳决策发挥显著促进作用,组织渠道对上述两种技术采纳决策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据此,提出政府应重视不同信息获取渠道的差异化影响,为农户技术采纳提供多种有效的信息传播交流方式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获取;农户;绿色防控技术;有序Probit 模型

新生代农业人才职业获得感对其反生产行为的影响

余顺坤,贾楠

(华北电力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2200)

摘要:在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农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发展滞后于农业智慧化发展水平,管理水平与业务需求错位导致新生代农业人才职业获得感降低,从而诱发反生产行为。该研究旨在探索新生代农业人才的职业获得感对其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同时揭示心理契约在该影响机制中的中介效应,以及参与型领导在该影响机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业人才的职业获得感负向影响其反生产行为;(2)新生代农业人才的职业获得感正向影响心理契约;(3)心理契约负向影响新生代农业人才反生产行为;(4)心理契约在新生代农业人才职业获得感与反生产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5)参与型领导正向调节职业获得感对心理契约的影响,即参与型领导水平越高(低),职业获得感对心理契约的正向影响越强(弱)。

关键词:新生代农业人才;职业获得感;反生产行为;心理契约;参与型领导

西部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返贫致贫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晗霖,蒲彦鑫,侯青青

(西南大学 国家治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对低收入群众返贫致贫风险研判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但当前政策对于防止返贫致贫的瞄准办法较泛化,其识别效果有待考证。该研究综合采用了收入比例法、VEP、BP神经网络分类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众的返贫致贫风险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取出高风险群体并归纳其共性与特性,与现有帮扶政策进行匹配。研究表明,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众有20%~30%概率在未来返贫或致贫,各地区之间风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收入、家庭内部异质性均会直接影响整体风险水平;当前我国执行的“人均纯收入低于6 600元”和“两不愁三保障”的宽口径识别标准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易返贫致贫群体的甄别是合理的,可瞄准大部分高风险群体,但还应将反映维稳能力的其他类风险、疾病风险、失业风险以及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存量情况纳入识别体系之中,并持续重点关注建档立卡脱贫户的生计状况。在相对贫困线划定方面,若参考OECD国家标准,则应将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标准设定为居民收入中位数的40%。

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返贫致贫风险

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问题反思与重塑

刘鹏,崔彩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摘要:我国一村一法律顾问实践在近十五年里从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在推进乡村法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S省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运行实践为对象,实证研究发现该制度运行中尚存如下问题:村民好评率低、村委会认可度差、驻村法律顾问自我成就感弱、司法行政人员满意度低。问题背后折射出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自身的不足:工作职责内容规定过于宽泛导致角色冲突;过度的行政资源配置手段违反了法律服务市场化的客观规律;责权利配置不合理导致工作开展不可持续。为了进一步发挥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的优势,需要重新定位驻村法律顾问的岗位角色,明确其主要服务对象,从服务对象出发重新明确驻村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重新归位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充分尊重和维护村委会与驻村法律顾问之间的市场交易主体地位;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实现责权利对等;并建议司法部尽快制定《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实施条例》。

关键词:乡村法治;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反思

我国农业数据跨境传输规制标准构建

齐鹏

(西安交通大学 法学院,西安710049)

摘要:为纵深推进数字农业新发展格局,拉动我国农业迈入国际化快车道,有必要审视我国现行农业数据跨境传输规制标准问题,参照并适应CPTTP、RCEP相关规定,从四个维度扫清农业数据国际流通标准障碍:(1)建构数据安全传输本地化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廓清农业数据跨境安全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数字农业数据跨境传输本地化安全管理标准;(2)形成农业数据风险管理标准,界定农业数据传输三层级风险范围,细化农业数据不同风险等级控制措施;(3)设计农业数据跨境传输合理安全阀标准,细化数据“等效性”保护标准条件,设定数据跨境传输“等效性”具体认定规则;(4)打造农业数据跨境传输处理流程标准,具化数据传输具体审查业务,建立数据传输及时认证制度,设立数据进口风险实时检查机制,形成数据传输处理紧急应对措施。

关键词:数字农业;跨境数据;传输标准;RCEP;CPTT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